去年我省奶牛業曾遭遇 “賣奶難”的困境,一些養殖戶虧損比較嚴重。奶牛養殖還能不能搞?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奶牛技術體系首席專家、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副院長王志耕教授。 王志耕告訴記者,在體系建立之初,我省奶牛養殖業專家團隊非常薄弱,其中原因就是我省奶牛養殖和其他養殖業相比,處于弱勢地位。 2009年,我省奶牛存欄量還不到9萬頭,2015年才有11萬頭左右。但是五年來,我省奶牛養殖業專家團隊經過努力,已經取得一系列成果。 “如果僅從自然條件來說,我省并不適合奶牛養殖,因為奶牛的生存環境是高緯度地區,我國河北省以北地區,才是奶牛養殖的最佳區域。 ”王志耕說,我省目前主要養殖的是荷斯坦奶牛,這種奶牛的熱應激反應特別強烈,夏季高溫如果搞不好防暑降溫,奶牛就會生病,產奶量減少,養殖戶就會受損。 “多元化發展奶牛品種,是振興我省奶牛養殖業的一個重要工作。目前,我省已開始引進娟姍牛,娟姍荷斯坦奶牛體型小,但是耐熱性強。 ”王教授告訴記者,娟姍牛的乳脂、乳蛋白率較高,而且耐粗飼。 發展奶牛業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優質牧草研發。目前,我省缺乏優質牧草,每年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優質苜蓿草,成本很高。 “這幾年,我們引入冬季大麥來代替苜蓿草,飼養效果也不錯。 ”王志耕說,奶牛養殖戶應該利用好農產品下腳料,積極開拓飼料來源。 “辯證地看,去年的奶業困境,對于奶牛養殖也是有利的。應該淘汰一些產量低的奶牛,引入優等奶牛,提高飼料的利用率。 ”王志耕說,我國老百姓的牛奶消費水平只有亞洲平均水平的一半,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,奶牛業還是朝陽產業,養殖戶要樹立信心。 |